參訪人數:5923628 / 線上人數:1

查詢隊伍

瀏覽次數:551  
歡迎進入 實小木達人 交流園區 專題研究累計 1025 小時
報名日期: 2016-11-03 17:16:20
隊伍編號: C1713090001
隊伍名稱: 實小木達人
縣  市: 臺中市
組  別: 國小組
參賽類別: 地方企業組織類
中文專題名稱: 推陳出新-台中中區傳家寶陳彫刻處木雕工藝文化創意傳承與轉型介紹
英文專題名稱: Cherished tradition of Taichung old town
專題描述: 在機器高度發展的年代,許多傳統技藝的老商店漸漸被工廠大量生產而取代,不過在台中中區舊城有一家超過八十年的木雕行---陳彫刻處---第二代店長陳文才職人卻願意接受創新的方式重新讓養活自己的這家店繼續被看見,深根於社區,並且透過不同方式將這樣的手工藝文化推廣給更多新一輩的。陳家在過去手藝精湛,有獨特的毛筆字體,刻出來的匾額也顧及整體美感與字型本身的靈性,吸引了許多顧客上門,雖然產業隨著時代凋零,但是第三代的心血加入了自己的構想,陪著爸爸將這家佇立在台中超過一甲子的老店,重新以不同的面貌讓更多年輕人體驗木雕的樂趣。 透過這個專題,讓我們了解不管從事哪種行業,只要你願意精進自己的技能,專心一志一門深入,你都能夠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實踐自己,在這次的採訪中我們也了解到過去師徒制的精神,想要成為一個行業的達人,除了要將自己的工夫學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尊敬自己的老師、尊敬自己的工作,培養自己的心性,因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與吃苦精神是最重要的根本。 本團隊經由訪談、木雕實作、換工體驗以及校內策展活動實際了解並推廣木雕行業在本社區的興衰以及未來的亮點與傳承的可能性,聽著社區裡的小店傳唱著屬於每個年代的故事,6名學生更把研究心得整理出「手作溫度、雕刻幸福」展,更把老師傅陳文才請進校園實作也舉辦了一場木工童玩的競賽,6人均說,換工經驗讓他們真正體驗到傳統技藝的溫度與深奧,盼藉展覽讓更多學童看見傳統之美,有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傳統技藝傳承。
地方描述: 台中中區在過去是台中最繁榮的市中心,從日治時期開始就被規劃成一個交通的樞紐與主要城市,在中區除了可以看到許多行政中心的歷史建築之外,更有許多老店仍舊為老顧客營業著,這些社區裡的老工藝可以說是見證都市發展與沒落的一段歷史。 雖然因為市中心的轉移,讓過去繁榮的景況黯淡了,但是老店的文化與手藝價值仍舊被老市民肯定,這幾年,因為政府的輔助以及民間團體的提倡,舊市區裡的老店家漸漸成為市民挖寶的地方,新創家與老店的結合往往能碰撞出更多創意的火花,台中中區舊城也因此有「傳家寶」之稱。 學生觀察到舊城區中還存在部份堅持傳統味的老產業,傳承傳統產業及技藝之美,鎖定已80年歷史的手工木雕店「陳雕刻處」進行專題研究,在拜訪木雕老師傅陳文才後,深受已60餘歲的老師傅即使在講究速成的年代、機器雕刻盛行下,仍執著守著傳統木雕技藝感動。 位於台中中區仁愛街道上的陳彫刻處, 小巧店面被深褐不一的木材及彼此相間的香味相互掩映, 三代相傳至今七十餘載期間見證雕刻業的發芽、興盛與式微,身為流傳下的家族產業,他們同時也思索著如何延續陳雕刻處的歷史與手藝。 過去在這裡有許多家木雕行,也因為產業轉移而熄燈,陳雕刻處是目前僅存在中區除了雕刻木匾額更有其他手工木雕作品的一家老店,因為堅持,所以為這家店留一盞燈。 隨著時代轉變,手藝相傳三代,陳雕刻處所面臨的市場及需求日新月異, 與最初的產品已大不相同,因此陳雕刻處從中不斷在調整他們的方向及步調, 試著了解社會大眾,更讓年輕世代認識他們一點。
學校名稱: 國立臺中教大附小
指導老師 2
姓名 羅佳羚
性別
姓名 簡煌哲
性別
學生成員 6
姓名 郭昕涵
性別
姓名 廖大元
性別
姓名 吳宜鳴
性別
姓名 呂貫慈
性別
姓名 賴怡蓁
性別
姓名 張芳森
性別
第 23 份報告寫於 2017-02-13 17:08:04 專題研究時數:40
標題 網頁修改與確認
內容 時間:106/02/13~02/17,每天放學後1.5小時,週三放學後3.5小時
參與人員:
網頁指導老師:簡煌哲老師
專題指導老師:羅佳羚老師
內容:網頁修改與確認
參與人員:
郭昕涵、廖大元、吳宜鳴、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工作內容:
1.網頁勘誤與程式碼修正
2.文章修改與照片縮圖
3.統計圖表設定與解釋
第 22 份報告寫於 2017-02-08 13:56:13 專題研究時數:144
標題 寒假整理專題研究內容與網站架設
內容 主題:專題整理&網站製作
時間:106/01/20、21、23、24、25共五天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張芳森、呂貫慈、賴怡蓁
網頁指導: 簡煌哲老師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呂貫慈
討論內容:
學期接近尾聲,剛辦完展覽的我們都在為網界博覽會做最後的努力。
由於這次網界博覽會需要以網頁的形式呈現我們的專題內容,首先我們先把整個專題的架構分成六大部分,以方便統籌成網頁分頁的形式,我們將推[陳]出新分為六個子題:
1.思木的人---職人對談,陳雕刻處的訪問
2.刻古銘新---老店新創的改變與展望
3.千金一刻---工匠的歷史考究
4.換工學徒---以藝換藝,我的專長你的木工
5.木的推廣---陳彫刻處與實小木達人專題聯合展覽
6.關於實小木達人---本專題團隊的介紹

郭昕涵學姊正在畫關於介紹陳雕刻的小漫畫,漫畫內容是一隻小貓咪帶領著人去陳雕刻處。
廖大元學長正架設著網站,老師說我們這次談的是木頭,網頁設計必須要搭配陳彫刻處的氛圍,走簡約路線。張芳森和吳宜鳴學長負責將我們的專題內容統整並且進行照片的整理。
老師提醒我們必須要以報導文學的方式來描述我們每一個分頁所要傳遞給讀者了解的內容。
舉推廣展覽的例子來說,文本內容需要讓讀者感受到現場的氣氛、我們準備過程中所協調與遭遇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等,展覽後的收穫與發現。再來我自己要幫我的地板書增添風采,於是我決定做一些立體小物,原本覺得不上色很奇怪,但,最後發現別有一番風味,最後,由於我們在展覽中針對預約參加全程靜態與動態活動的學生和師長進行問卷調查,怡蓁也負起了這部分的整理工作。

分配工作:
郭昕涵:繪製漫畫、專題網頁的報導撰寫、心得感想
吳宜鳴:撰寫展覽心得、專題網頁的報導撰寫、心得感想
廖大元:架設網站、網頁程式編寫、專題網頁的報導撰寫、心得感想
張芳森:撰寫展覽心得、專題網頁的報導撰寫、心得感想、問卷統計
呂貫慈:製作地板書立體小物、專題網頁的報導撰寫、心得感想
賴怡蓁:整理文獻、專題網頁的報導撰寫、心得感想、問卷統計
第 21 份報告寫於 2017-02-08 13:43:29 專題研究時數:21
標題 106/01/18工匠的祖師爺---龍井巧聖先師廟參訪
內容 日期: 106/1/18,14:00~16:00
地點:台中龍井巧聖先師廟
主題: 工匠祖師爺-魯班公,廟宇參訪
參與人員: 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交通協助:昕涵爸爸、宜鳴媽媽
導覽解說:龍井巧聖先師廟廟公---蘇爺爺
指導老師: 羅佳羚
紀錄: 廖大元

在這學期的訪談中,我們從師傅的分享得知,工匠相關行業的守護神是魯班公,從文獻當中我們也得知,他曾對人說:「不借助於化圓的器具而能使物體成圓形,不借助於話方型的器具而能使物體成方形,這是天地形成的自然物象。用畫圓形的工具畫圓,用畫方形的工具畫方,其實是人的器官模擬自然現象的本能。憑我的聰明才智,,即使完全能夠使製作達到精妙的境界,而要想讓天下萬事都掌握這種技能,使之學習技術的心智達到我這樣的程度,必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人們的聰明不如我,那麼我的聰明將會竭盡,而我的技藝也會竭盡。」
一種憂天蒼生的心理,趨使他禪精竭慮,相繼發明了規、矩、準、繩等工具,為官府、私人營建功室、製造舟船、車輛並設計器皿。
因此現今有許多工匠使用的器具都是魯班發明的,當時有這麼高的智慧,也難怪後世對魯班這麼敬重,我在們訪談中更得知,陳彫刻處過去曾經受到陳水扁的幕僚委託,彫刻了一塊匾額贈與給龍井的巧聖先師廟,因此我們想趁著期末週三下午沒課,到龍井巧聖先師廟一趟,除了尋找陳師傅的作品之外,更想要透過廟方的介紹更認識魯班公與台灣工匠的民俗。
結束了第一天的展覽,我們乘坐著家長的車到了龍井的巧聖先師廟,我們會到龍井是因為之前陳水扁總統有送了一個匾額,而那個匾額就是陳彫刻處受委託的,到了那邊後,那邊的廟主就帶著我們認識那邊祭奉的神明,那邊主奉的是巧聖先師( 木雕、木工始祖 ),左右兩邊是爐公( 鐵匠始祖 )和荷葉先師( 泥水匠始祖 ),最後另外兩尊的是文昌帝君和武財神,之後廟主介紹了一樣我們熟悉的工具 ----- 墨斗,但在這邊的,都是經過很多的修飾的,之後,我們到了二樓,廟主給了我們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是魯班鎖,魯班鎖原本是一種建築結構,而這家廟把它發展成一種類似玩具的概念,廟主叫我們把魯班鎖拆解再拼回原樣,我被分到一個叫十八連通的魯班鎖,一開始出現了幾個漏洞,拔出了幾個後,主體雖然變得鬆鬆的,卻無法找出破綻,收拾這一個個殘缺的魯班鎖,廟主給我們看了一個東西,是早期鐵匠塑型鐵需要鼓風機,他有點像打氣筒,只是鼓風機的出風口在旁邊,才剛出來,就遇到了迎神,廟主拿著一串鞭炮,一陣鑼鼓四起,氣勢磅礡,只能說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之後進到了廟裡,廟主開始介紹,過去都是一個社區中有一個專門製作日常用品的手匠店,魯班就是這家店祀奉,每年,鄰近的村莊,只要是工匠業的會幫魯班辦一個廟會,有點像聖誕節那樣,慢慢吸引附近的人一起信奉,每到節日大家都會一起慶祝,就會無形中成為廟的存在,後來大家漸漸賺錢了,就一起集資起了一間廟。
廟公還跟我們分享了一件特別的事,他帶著到案頭看到了一個初期拜奉的魯班牌位,上面有[同興社]三個字,他說過去因為日本人的皇民化政策下,魯班廟只能以同興社這樣的底下形式存在,案頭上又另一尊被香燻黑的木製魯班像,小小的,他說這尊像已經有100年的歷史,過去是一個工匠在家祀奉,後來傳到某一代的子孫後,已經不接工匠業,所以就請魯班廟續奉這尊神祇。

蘇爺爺也跟我們介紹廟裡面的建築,一般我們在廟裡會看到柱子的柱基上方(大概距離15公分處)有一個凸出來的地方,他們廟的柱子有一個叫“挑珠”的東西,廟主說這是有一個典故的,之前有個師傅,對他的徒弟很苛刻,所以要做這間廟的柱子時,徒弟們就故意給師傅短一點的木頭,師傅只好用一個比較大的木頭墊在下面,就形成挑珠了!這次的戶外見習,真使我大開眼界!
第 20 份報告寫於 2017-02-08 13:32:53 專題研究時數:70
標題 陳彫刻處與實小木達人聯合展覽(1/18-1/19)
內容 日期: 106/1/18~106/1/19
主題: 2017實小網界博覽會小組實小木達人X陳彫刻處聯合展覽
兩天展覽實況
參與人員: 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 羅佳羚
紀錄: 賴怡蓁
內容:
1/18、1/19是展覽的時間,在這之前我們花了許多早午休以及放學後的時間來製作上台簡報,練習上台,製作展場的說明,趕工我們的換工成果,而且中間還遇到期末考,大家壓力都很大,很希望可以有很多人來看我們的展覽。

展場工作:
郭昕涵:陳彫刻處作品區說明、貓咪疊疊樂計時/裁判
吳宜鳴:陳彫刻處歷史照片介紹導覽、貓咪疊疊樂計時/裁判
廖大元:陳彫刻處歷史照片介紹導覽、貓咪疊疊樂計時/裁判
呂貫慈:換工作品區介紹、簽到處、問卷調查回收區、貓咪疊疊樂計時/裁判
賴怡蓁:換工作品區介紹、簽到處、問卷調查回收區、貓咪疊疊樂計時/裁判
張芳森:換工作品區介紹、簽到處、問卷調查回收區、貓咪疊疊樂計時/裁判



***活動流程***
1/18(三)
8:15~8:40開幕儀式
實小木達人專題簡報
陳師傅介紹陳彫刻處
校長勉勵
8:40~12:00 動態體驗區:雕刻老工具的體驗
靜態導覽:陳彫刻處老店歷史
老式木刻作品介紹
實小木達人換工作品介紹---手木刻食器
實小木達人換工作品介紹---廢棄課桌椅改造
實小木達人換工作品介紹---才藝交換(替陳彫刻處製作的DM與室內3D列印)
1/19(四)
8:00~9:00 本校結業式
9:00~12:00 動態體驗區:木刻童玩-貓咪疊疊樂
靜態導覽:陳彫刻處老店歷史
老式木刻作品介紹
實小木達人換工作品介紹---手木刻食器
實小木達人換工作品介紹---廢棄課桌椅改造
實小木達人換工作品介紹---才藝交換(替陳彫刻處製作的DM與室內3D列印)


心得分享:
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當導覽員,還要面對很多人,所以心情非常的起
伏不定忐忑不安;但一想到這些人願意來看展覽,一定是肯定我們才來的,內心更覺得不能辜負他們的期待。
展覽的這兩天,我們導覽了陳雕刻處三代延續下來的故事、如何改造課桌椅、介紹陳雕刻處新一代品牌Comma文創商品、古時候雕刻
的工具和推廣傳統創新.....等。
我覺得這兩天裡最辛苦的是要講解和導覽,因為有些來賓可能聽一聽覺得很無聊,就跑去其他有興趣的區域,不回來繼續聽我們敘述,第一天結束後,我們分享各自導覽的狀況,老師告訴我們當導覽員其實不簡單,你看我們準備這麼充足,即使都已經倒背如流還是會遇到沒有耐心聽完的觀眾,老師說一般人本來就不喜歡單向的聽講,因此要我們明天可以適時的提問,製造互動,觀眾才不會覺得不耐,我們也發現,低年級的同學是最捧場的,每個人都會炯炯有神的看著我們而且我們發問他們也是最踴躍搶答的,因此我們最喜歡導覽低年級的同學,超級有成就感。高年級的同學,通常都會自由逛逛,當然也是會耐下心來聽我們的分享,不過就沒有像低年級或高年級那樣熱情。

這次展覽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天早上,當我們正準備著今天的活動時,校長帶著一位阿姨走進展場,原本我們以為她是某位家長或者來參觀展覽的貴賓,經由校長的介紹才知道她是自由時報的記者,她從學校的臉書上看到我們的活動覺得很特別,因此特別到現場採訪我們,老師讓我們自己像記者阿姨說明整個專題的發想以及研究歷程,也在現場介紹了我們的展出內容,這次的被採訪經驗給我們很大的鼓舞,記者阿姨說我們很棒!怎麼會願意去嘗試換工體驗,她也對我們想要傳承以及推廣社區美好事物的理想感到佩服,我們也非常謝謝記者阿姨的報導,讓我們的家鄉、社區以及我們所製作的專題研究讓更多人看到。
第 19 份報告寫於 2017-02-08 13:15:30 專題研究時數:76
標題 專題推廣活動討論與籌備(校內展覽)
內容 時間:105/12/9
參與人員:廖大元、吳宜鳴、張芳森、呂貫慈、郭昕涵、賴怡蓁
討論主題:校內推廣籌備討論
指導老師:羅佳羚
討論內容:
在這次的專題中我們了解到,中區過去有許多老店老工藝,因為時代的變遷,很多傳統的產業都已經漸漸熄燈,陳彫刻處給我們耳目一新的認知,從兩年前社區探訪時是一家隱身在舊社區裡的老店,到半年年前我們深入採訪時,整家店的空間已經重新設計,變得更寬敞,企圖讓走過的每一位都能夠進入的開放空間,這使我們好奇,不關店反而重新出發,這過程中究竟經歷了那些,有那些堅持與創意正在發酵。

當我們了解到原來堅持以外還必須要考量不同時代背景的需求,才能讓這個產業繼續邁向下一個10年、20年...。
陳彫刻處是我們的鄰居,我們希望在學校裡面辦一場分享會讓大家都認識陳雕刻這家老店並且能夠透過這樣開放的場合,貼近陳彫刻處,認識這家走過日治時期、光復、直到今日的一家老店,於是我們想了幾個分享會的形式:
1.辦一場木刻湯匙或點心盤的體驗課程,邀請陳師傅來學校指導大家
2.辦一場陳彫刻處X實小木達人的展覽,展出陳彫刻處的作品,以及我們這學期換工的所有成果。

第1項在我們組內的討論就已被推翻,有鑑於我們到陳彫刻處學習刻木食器的經驗,光是一個作品就需要花上四到五的小時,而且師傅告訴我們,六個人已是上限,因為在課堂中他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一一指導每位學生,尤其像我們這個年紀,在使用雕刻工具時力道與手勢經常需要師傅指導與協助,而且安全上是師傅特別重視的。
如果我們要推廣,那麼在學校辦一場刻製木食器的活動勢必無法容納很多人,推廣的意義也不大,因此我們決定還是以展覽的方式來進行這次的專題分享,展出的對象為全校師生。

接下來就必須討論場地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了三個地點:
1.我們的教室
2.活動中心
3.活動中心地下室的藝廊

討論後的結果:
1.我們的教室:
空間不足,對象是全校師生,勢必無法在同一時間內容納很多的觀眾,動線安排也無法很流暢,因此不作為考慮。
2.活動中心:
活動中心會作為空汙指數過高時的室內體育課空間,下課時也會有許多同學到此活動打球,雖然活動中心的空間夠大,啖如果在此辦展覽,會影響到學生活動的空間。
3.活動中心地下室的藝廊:
兩年前學校剛啟用活動中心地下室的藝廊,此空間為每年校內畢業生的美展場地,過去也舉辦過幾場美術展覽,空間寬敞也設備充足,因此最後為我們的不二選擇。

有了上一次廢棄課桌椅的申請經驗,我們知道這次的場地申請依舊要透過正式的申請文件向總務處申請通過,因此我們擬定了一份申請表,包含:
1.活動的目的
2.活動的時間
3.活動展出的內容與展場動線規畫安排
4.會使用到場地中的那些東西,例如:投影設備、展示看板、麥克風等。
5.擔保:願意維護並且善後場地。

***展場規劃***
我們規劃了照片介紹區、作品展示區、動態體驗(工具體驗與貓咪疊疊樂)。

這次的展覽,我們也需要陳師傅的協助,因此我們也討論了一份邀請函,內容詳細說明我們想要合辦展覽的目的,以及需要陳彫刻處協助的人力以及作品資料。
陳彫刻處提供:
1.工具(包含壓箱寶裡的)
2.餅模
3.木魚
4.Comma商品
5.和室屏風上的雕刻
6.神桌上平面的神像
7.工具的體驗(動態指導)
8.陳彫刻處的老照片
動態活動支援---
1.師傅現場指導工具的使用
2.貓咪疊疊樂


展覽前我們必需完成的事項:
1.把展出的作品完成:換工DM與3D列印
2.宣傳活動
海報1/6開始張貼
傳單1/13午休至各班發放
學校臉書1/13上網公告
1/16(一)早修校內廣播室強力放送,最後宣傳

*海報張貼地點*
警衛室旁(因為每天上下學每個人都會經過,一定會看到)

*初步擬定兩天的活動內容*
早上8:00~12:00
1/18(三)靜態展覽以及導覽說明,早修開幕+師傅的動態活動
1/19(四)靜態展覽以及導覽說明,貓咪疊疊樂比賽



日期: 105/12/13~106/01/10利用早午休時間進行籌備活動
主題:校內推廣展覽準備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郭昕涵
工作內容:
郭昕涵:
完成換工DM、製作場地申請書、作品的介紹牌、申請場地、拍攝宣傳短片、寫邀請小卡、佈展、製作開幕式上台PPT與演練

吳宜鳴:
完成換工DM、作品的介紹牌、申請場地、拍攝宣傳短片、寫邀請小卡、協助前一天佈展、製作開幕式上台PPT與演練

廖大元:
換工之3D繪圖與列印、作品的介紹牌、申請場地、拍攝宣傳短片、寫邀請小卡、協助前一天佈展、製作開幕式上台PPT與演練

呂貫慈:
製作陳師傅邀請涵、作品的介紹牌、申請場地、拍攝宣傳短片、寫邀請小卡、佈展、地板書製作、製作開幕式上台PPT與演練

賴怡蓁:
作品的介紹牌、申請場地、拍攝宣傳短片、寫邀請小卡、佈展、製作開幕式上台PPT與演練

張芳森:
製作宣傳海報、傳單、作品的介紹牌、申請場地、拍攝宣傳短片、寫邀請小卡、佈展、製作開幕式上台PPT與演練


***宣傳影片的台詞***
宜鳴
世界上知名都市的老城區,就像是這城市的珍貴寶藏一樣,有著許許多多挖掘不完的故事
而舊市區裡代代相傳的老店舖,更是保存了一些守護著家族與商號的傳家之寶。
怡蓁
台中的中區有許多著名的老店舖、老字號,這些數十年、甚至百年的商家企業,
傳承延續了幾個世代人們的喜好,也代表了城市生活文化的實質內容。
大元
他們的先人在這裡開店立業,他們的家族勤奮經營、建立口碑,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他們隨著城市的繁榮而成長茁壯,有些甚至從這裡走向國際,
昕涵
但並沒有把這裡遺忘,因為這裡是他們的根,這裡有著濃濃的人情和城市的記憶。
雖然市區沒落了,他們卻還是留下來,他們留下來延續著對客戶的信用與承諾,就像這些傳家之寶
貫慈
「子子孫孫永保用,世世代代傳香火」,這些道具與器物,守護著代代的傳承,在歲月的痕跡上,我們看到了老店的風骨與堅持,也看到了一種更細緻的關心與服務的信念。
芳森
嘿嘿嘿,這學期網界博覽會小組選定了陳彫刻處這家老店舖作為我們研究的對象
這是一家80年的木雕行喔!第二代的陳文才師傅帶領我們認識了許多木雕的技術並且與我們分享這家店的歷史以及第三的加入後的創新改變,也讓我們體驗到手作溫度,彫刻幸福的木質感受
宜鳴
唉唷~這麼棒的老店還不趕快跟大家分享!
貫慈
沒錯,1/18(三),1/19(四)早上八點到中午12:00
怡蓁
在活動中心地下室的藝廊,是活動中心地下室的藝廊喔
大元
阿我們在活動中心的藝廊要做什麼呀?
昕涵
我們將舉辦一場陳彫刻處與實小木達人的專題展覽
宜鳴
是的,來我們的展覽你可以看到很厲害的木雕作品,還可以體驗傳統木雕工具的使用
芳森
喔對了!也有木作童玩貓咪疊疊樂與貓咪骨牌闖關遊戲喔
昕涵
還有我們手刻的木湯匙和點心盤
大元
更有我們改造廢棄課桌椅的木工作品喔
貫慈
總之一定要來看喔!
大家一起
1/18~1/19,活動中心地下室藝廊,陳彫刻處與實小木達人,歡迎你的蒞臨



***籌備心得***
在這次展覽之前,我們有一些事情必需準備。首先,要先製作一張申請書,之後去找總務處的蘇主任申請活動的場地,幸好當我們向她介紹時,她非常支持我們,還說我們之前做的教室改造很棒,讓我們很高興。再來我們去邀請陳師傅,邀請他來我們的展覽參加開幕式,在當天指導參加工具的同學,並且告知陳師傅我們會需要什麼東西,詢問他是否可以借我們展出。接下來我們要製作展覽的解說牌,因為一部份的解說牌陳雕刻處有現成的可以借我們使用,因此我們只需要做自己作品的介紹牌,讓我們輕鬆不少。另外,我們也要宣傳,讓大家知道我們有辦這個展覽,我們要拍一個宣傳短片,在星期一時撥放給全校看。老師說我們要用假人挑戰這個手法來拍,也就是除了講話的人以外,大家都像假人一樣靜止不動。這個手法最困難的地方就是長時間維持一個動作會很累,當老師喊停時,大家都馬上倒在地上。除了影片以外,我們還要製作海報,貼在校門口的警衛室外面,之後則寫了邀請小卡,拿去送給校長和主任們。最後在展覽的前二天,我們就要開始佈展。佈展中最辛苦的就是要把大桌子從一樓搬到地下室的展場因為那張仲,我們全部的人一起搬才搬得動,不過到樓梯時才是正困難的時候,那個樓梯很窄,站在左右兩邊的人要很小心才過得去,不然很容易卡到。



第 18 份報告寫於 2017-02-08 12:22:59 專題研究時數:94
標題 廢棄課桌椅改造實作(共三次)
內容 12/14(三)木的實作課程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工具指導:林嘉威老師友情贊助
指導老師:羅佳羚
製作項目:窗台花架
製作材料與工具:
折合拉鋸、3.5公分鐵釘、魯班尺、直角尺、鉛筆、鐵鎚砂紙
地點:學校頂樓
製作過程:
1.選定損壞不是太嚴重的桌子六張
2.先使用直角尺將桌子的兩隻腳尺寸量好並且畫線(要注意橫切面不能歪掉,兩隻腳也要一樣長)
3.使用鋸子將良好的尺寸切除
4.利用切除了木條,良好尺寸,製作成花架上的橫桿
5.完成後將整體打磨就可完成了
製作時間:約3.5小時

12/28(三)木的實作課程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工具指導:林嘉威老師友情贊助
指導老師:羅佳羚
製作項目:書箱&閱讀椅組合
製作材料與工具:
折合拉鋸、3.5公分鐵釘、魯班尺、直角尺、鉛筆、鐵鎚、砂紙
地點:學校頂樓
製作過程:
1.首先挑選幾張不是損壞太嚴重的椅子
2.先將椅背裁掉
3.將椅面作為底部,利用材料的木材,良好尺寸作為椅子四周的圍欄(讓它變成一個箱子)
4.椅子原本中間的置物板面要用鐵鎚敲掉
5.接著將完成品打磨即完成
製作時間:約3.5-4小時

1/14(日)木的實作課程(加班)
參與人員: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工具指導:林嘉威老師友情贊助
指導老師:羅佳羚
製作項目:高腳討論桌
製作材料與工具:
折合拉鋸、L型固定鐵片,3.5公分螺絲、魯班尺、直角尺、鉛筆、鐵鎚、
地點:至善樓走廊
製作過程:
原本一開始,老師和我們討論如何將六張桌子合併固定,在桌腳的部份我們打算使用繩結的方式,不過由於我們的力氣過小,是了好多次都無法將之緊緊捆牢,後來乾脆使用裁切後剩餘的廢材加上鐵釘的方式將橫向固定。
1.選定六張桌子,將之桌腳裁切高度降至30公分
2.另外六張桌子,其椅腳使用橫向木材故定
3.將上半部的桌子架置下半部的桌子,使用L型鐵片固定
4.完成後使用砂紙打磨



心得:
希望學習陳師傅愛物惜物的精神,於是我們想到學校廢棄的課桌椅,可以結合這種精神。接下來
我們討論我們要做什麼討論後我們先畫了設計圖並拿給陳師傅檢查,師傅也對我們的設計圖做出一些評論,例如: 桌子的支撐能力
不足所以要把桌面的面積縮小、書箱與閱讀椅的部分師傅希望能夠把椅子和書香分開,這樣組合的方式會為多元。經過了師父的建
議我們重新繪製了一個設計圖。我們因為要使用學校的課桌椅所以必須通過申請,老師跟我們說明申請書必須具備做這個事情的目的、做完後的設計圖、需要使用的數量最重要的是讓對方知道成品製作完成後不會有其他商業利益,接下來我們去拜託學校有學木工的嘉威老師請他教導我們跟借我們工具,我們約了三個禮拜的星期三,來做。首先我們先製作植栽牆,要先量出尺寸接下來要把那兩個桌腳具下來就完成了。接下來我們製作的是書箱與閱讀椅1.把椅子的椅背鋸掉2.把另一張的的椅背也鋸掉3.把一些木條釘在其中一個椅子上就完成了。最後我們製作的是高腳討論桌,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重重困難,因為我們固定桌子的方式不斷改變從細麻繩開始因為怕會斷掉所以改用大麻繩但應為太粗糟所以改成用釘子釘木條,但是要使用的釘子太長,容易彎曲,所以我們選擇用鏍絲釘固定,但是最終我們發現了一個小缺陷就是我們的桌子太重了搬動不易,我們發現其實四張桌子組合起來應該是最好的。
工作分配:
郭昕涵:將椅子的椅背裁切下來,把另外一張椅子的置物層架打掉並將椅子倒過來,此時你會看到一個凹槽再把椅子四周釘上木條製作成書箱、花圃桌腳裁切、將切下來的木條釘在花圃木條
吳宜鳴:椅子的書箱釘木條、花圃桌腳裁切、
廖大元:椅子的書箱釘木條、花圃桌腳裁切、搬送木材、利用麻繩將兩張桌子固定、採買L形鐵片、麻繩、鏍絲、利用L形鐵片將桌子的上下層固定
呂貫慈:花圃桌腳裁切、把木條的釘子敲出來、利用麻繩將兩張桌子固定、採買L形鐵片、麻繩、鏍絲
賴怡蓁:花圃桌腳裁切、把木條的釘子敲出來、鉅出適當的桌子長度、採買L形鐵片、麻繩、鏍絲
張芳森:椅子的書箱釘木條、花圃桌腳裁切、搬送木材、鉅出適當的桌子長度、採買L形鐵片、麻繩、鏍絲、利用L形鐵片將桌子的上下層固定



第 17 份報告寫於 2017-02-08 11:55:20 專題研究時數:49
標題 第二次專訪陳師傅---工具壓箱寶介紹、以及作品介紹(工具介紹尚需添加內容)
內容 陳彫刻處作品與木雕工具採訪
時間:105/11/15、12/,12:50~14:00,13:30~14:30
受訪者:陳文才師傅
採訪者:郭昕涵、吳宜鳴
紀錄: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據陳師傅的說法陳彫刻處在過去中區的彫刻行中屬於比較具獨特性的一家店,大部分的店家多半接的是匾額訂單,陳彫刻處除了匾額之外,也會接其他木工木雕的訂單,例如:餅店使用的餅模、教堂、廟宇的神像、家具、木魚等。因此我們很好奇這些作品的製成以及過去此產業興盛時期的景況。

{各類木雕木工作品的介紹}
昕涵問:做餅不是要用一些油或調味料嗎?那餅模有用捨麼特殊的木頭去做嗎?
師父說:我們都是盡可能去用毛細孔較細緻的木頭。
昕涵問:那一個餅模尺寸大蓋多大?有更大的餅模嗎?
師父說:有更大的,其實那餅模可能十幾公分都有,就是那個圖騰大概有二十幾公分。
昕涵問:師傅雕的餅模大概是甚麼類型的餅模?

師父說:其實不能光說是餅,因為算是糕餅模。以前我們雕就是給太陽堂的,以前的太陽餅其實他早期做有名的就是綠豆糕,他是糕類的,所以她糕模跟這餅模比,他是好比說港式月餅跟有玉兔在搗藥甚至有一些吉祥的圖騰和狀元,那算是五人餅的一種她算是餅類的,那糕類的像綠豆糕或者像是以前小孩子愛吃的那種,那種叫做甚麼?(師傅忘記名稱了)。就是那種糕的厚度有點厚;【紅龜粿】的厚度則是較薄。餅模也算是較深的。
昕涵問:所以每種糕餅的厚度都不一樣。
芳森問:做餅模的木頭通常較硬嗎?
師父說:他不一定要很硬,但強度不能太弱。太硬的木頭不好刻,太軟的纖維又容易崩落。
昕涵問: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裏頭有說到一個店家是糕餅店,記者有說好像要用卡榫卡進去。餅模上面會有卡榫嗎?
師父說:我們以前的餅模,老式的餅模是沒有卡榫的,要把糕餅的餡料壓進圖騰裡面,然後再做敲打,然後餅模裡還要有通氣孔。因為沒有通氣孔,空氣就會堵住,比較深的地方會壓不住,圖形是近不去的,敲打也有方式,餅模是要敲打前、後、左、右,他才掉得出來。
昕涵問:那全盛時不是有很多餅行來找你們訂,請問那時的店家大多分佈在哪?
師父說:大多都分佈在台中市,以前台中市裡面的比較多。
昕涵問:那外縣市有嗎?
師父說:外縣市也是有,但比較少。交易也比較沒那麼頻繁。
昕涵問:請問那時刻的餅與客戶意見不同怎麼辦?要怎麼讓客戶接納你們的餅模,還是要照著客戶的做?

師父說:除非客戶有特殊需求,不然我們會充分的溝通。找到一個共識這樣。因為他在行是糕餅的餡料,還有上面的圖案,但操作的還是雕刻的人比較重要。
昕涵問:那師傅有沒有遇到一定要照著自己的意思做的人。
師父說:當然是以客戶為主,因此我們還是照著他們的意思做。
昕涵問:請問餅模的價錢大概在幾塊之間。
師父說:太久了忘記了既不太清楚了,以前的木料比較便宜,像現在木料很貴。以前的工資看起來沒有很高,以前一個月大概領幾百幾千。
工具篇
宜鳴問:可以跟我們介紹各個工具的功能嗎?
師父說:其實刀具只是規格的大小,大致是可以分成三種。分別是平口刀、斜口刀、圓口刀,至於其他造型則要跟著需求改造。再來圓口她有很細的,也有很粗的。平口刀也是。刀口就分成三類。
師父說:刀具部保養她就會跟爛鐵一樣,因為我們使用工具雕刻時會有手汗,有閒分,不處理布擦拭會生鏽。餅還沒關係若是靠近刀口的地方生鏽就完蛋了。
宜鳴問:那平常有做甚麼保養?
師父說:會做擦拭,一個禮拜擦拭一次,
昕涵問:我們有去看紅點文旅的展覽,有幾件工具想要請教你?
(拿個東西起來)
師父說:那是木工用具,我們也有做一些木工的東西所以那是木工的用具。這種刨刀也是有很多種格式,看你要處理木器哪個部位。他不一定是平面的,像也有凹凸面。
昕涵問:請問這要怎麼使用?
師父說:這是握柄嘛,在握的時候……….
(師傅一一介紹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 16 份報告寫於 2017-02-08 11:50:02 專題研究時數:42
標題 第二次木刻習作---鵝卵石點心盤
內容 日期: 105年 12月 日
討論主題:木刻實作---木點心湯匙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陳文才師傅
紀錄總整理:羅佳羚老師
課程內容:
今天的是我們第二次透過換工換取師傅教導我們體驗基礎木彫的工具與實際做出木頭點心盤,課程名稱-鵝卵石點心盤。為什麼稱為鵝卵石呢?因為他的形狀和弧度就像一顆鵝卵石一樣,這次的學習桌上依舊擺放著兩張砂紙,一張是粗的一張是細的,還有兩把刀具:斜口刀、圓口刀、一枝鉛筆、木檔板、木板、鵝卵石模型,以及一隻用來敲鑿刀用的木頭棒槌。
惠菁阿姨在上課前跟老師說請我們帶上自己做的木湯匙,她要請我們吃點心,聽到這消息實在太令人感到開心了!
教學步驟:
1.師傅拿出木盤所使用的兩種木頭---亞衫、檜木,並向我們介紹這兩種木頭,亞衫色澤比較接近米黃色,木材軟身,但是耐用和散發香味,過去有很高的需求,主要用於寺廟建築和棺材,當然以前店裡匾額所使用的木頭也多半是亞衫,檜木是深色的,全世界只有幾個區域有檜木的生長,如北美洲的東海岸、西海岸、日本,以及台灣,而台灣是檜木生長的最南界,也是唯一亞熱帶氣候卻能擁有檜木生長的國家。台灣檜木乃森林之王,是植物在經過環境變化,千年漫長的生長歲月中受到大自然及天候嚴酷試煉所存活下來,屬於世界稀有的植物品種。檜木生長速度非常的緩慢,在外看到的每一件檜木成品至少都經過的千年以上的歷史,稀少且不易腐爛的特性更顯得其身價不斐。不過現在台灣檜木少了,幾乎都是進口的比較多,價格也不斐。
2.首先拿出鉛筆和鵝卵石模型在木板上畫下來,在盤子往內的邊緣距離0.2mm處再依樣畫一圈,
3.接著,利用木棒協助敲擊圓口刀,慢慢將盤子鑿出盤深的弧度,這個步驟要非常小心,力氣帶大或太小都容易將木板鑿裂,怡蓁就不小心鑿裂了一片,師傅讓她帶回家做紀念,這也讓我們了解到原來師傅常常提醒我們不要「過頭了」!原來是這個意思。
4.接著拿出砂紙打磨鑿出來的盤深,接著將木片交給師傅利用線鋸機幫忙將邊緣裁切下來
5.接著盤底使用斜口刀重複將稜角削整澄弧面
6.最後先使用較粗的砂紙打磨盤底和盤深,接著用細的磨砂紙將盤圓修出漂亮的弧度,讓整個盤子的型態更趨近於鵝卵石的造型。
7.使用電動鬃毛機做最後的打磨即完成
學習發現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做第二次了,這次去對於刀具的使用比較不那麼陌生,也比較容易抓到師傅指導的訣竅。我們最大的感想就是和木頭相處,真的急不來,木頭不像黏土那樣,做錯了還可以重來,拿起刀的那一刻,每一筆每一畫都是當下,當下過了就不再回頭了,想想,還真是非常深的哲理啊!就像時間一樣,過了就過了,難怪有人說時間是人生的一把雕刻刀,原來是這個意思!
第 15 份報告寫於 2017-02-06 21:01:11 專題研究時數:48
標題 2016/11/18 木工實作計畫討論(廢棄課桌椅改造計畫)
內容 日期:2016 年11 月 18日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討論主題:廢棄木材再生利用討論---廢棄課桌椅教室改造計畫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張芳森
討論內容:
在頭幾次拜訪陳師傅時,我們發現雖然陳彫刻處的空間重新調整過,不過有許多物件的設計概念都是舊物變新的概念,例如木門,木板是鄰居家不要的木頭,師傅對於木材非常珍惜,因此盡量嘗試把仍舊能夠使用的木材實用化,幾次的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陳師傅對於材料的珍惜,因此在換工計畫中有一項,是我們希望可以改造廢棄課桌椅,學校頂樓的空間擺放了近幾年來淘汰的課桌椅,這些課桌椅等待下一次淘汰時出清,我們想:有這麼棒的材料,若能讓它們重見天日,那肯定是一件很棒的事,嘗試把廢材利用的概念實際的應用在生活中,於是我們討論了幾種可能性:
1.廢棄的課桌椅的面料拿來製作門牌(或班牌)
2.廢棄的課桌椅重新改造作為紙鎮
3.廢棄課桌椅拿來做餐具,例如:湯匙或盤子

第一次訪談陳師傅時
在訪談結束後我們跟師傅討論了這幾個想法
師傅的回應是:課桌椅的木材都太軟了,而且木材不密,因此不好雕刻,很容易會斷裂
師傅反而給我們一個方向,如果將課桌椅裁成等長的木條,也許可以組合成櫃子之類的置物箱來使用,會比起我們提出的這幾個想法還好執行。

回到學校後,我們想了想,改造後的物品應該要像陳彫刻處一樣,是真的每天都可以使用到的,而且是可行的,看了看教室,窗台邊有一堆書籍沒有書架可以放,老師只是暫時用L型書擋將之排放整齊,我們想替教室打造一個閱讀角落,製作書箱和閱讀板凳,另外我們發現每次在課堂上要製作海報時,通常都得在地板上畫才夠大,因此我們很想要一個像IKEA賣的那種大型公作桌,可以站著討論並且直接在上面畫海報。第三個想要做出來的是花架,台中近期是全台紫爆的城市之一,我們希望可以在窗邊設計一個植物牆,希望能夠透過植物讓空氣更清新。
因此第二次修改後的改造教室計畫有三:
1.閱讀書箱&閱讀椅組合
2.高腳討論工作桌
3.窗台花架

接著我們開始討論如何利用廢棄課桌椅快速又不費工的進行改造,至少當我們都能成功自己做出來,才能推廣給其他同學,讓他們也能嘗試為自己的教室進行改造。
1.閱讀書箱&閱讀椅組合:利用廢棄學生椅,鋸掉椅背,以椅面作為底部,倒置作為書箱,四周要加上木條加強。反置也能變成椅子,因此算是兩用功能。

2.高腳討論工作桌:
一開始我們希望做一個桌面超大的,於是想到了將9張桌子併在一起,不過在第二次和師傅討論的時候,師傅一看我們的設計圖就提醒我們要注意桌面過大可能會有支撐的問題,師傅建議我們若要合併,可以改為六張即可,另外,因為原本課桌面四的角皆是圓弧狀,因此在合併後桌面會有空隙的問題,師傅說可以利用重新裁切桌面來改善。
不過後來我們提出,如果我們另外切一片辦公桌用的那種透明墊,應該可以更簡易的改善這個問題,師傅也表示此方式可行。

3.窗台花架:
經過勤美誠品最享受的是它那一片的植栽牆,一般我們看到的木花盆(有柵欄的那種),若要利用課桌椅來改造,鐵定要全部拆掉重練,那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有點困難,如果可以簡單的裁掉或重組,才能更容易的推廣出去,因此想到了一個方法,把桌子前面兩個角裁掉,以桌面作為底部,就會變成一個L型的花架,可以把盆栽掛在上面。

經過兩次的討論與修改,最後確定了設計圖以及做法,接著老師帶著我們去找學校有在玩木工的嘉威老師,請嘉威老師借給我們基本的用具:例如拉鋸與鐵鎚,當然還有測量用的直角尺以及其他相關的用具,並且和老師約定了製作的時間,請他到現場進行工具的教學與技術指導

計畫實作日期:
12/14(三)13:00~16:30書箱椅&花架
12/28(三) 13:00~16:30高腳討論桌

另外,若要使用廢棄課桌椅,老師提醒我們仍舊要提出申請,申請的單位為總務處,於是我們討論了如何撰寫申請書,才能讓學校清楚了解我們的計畫,我們認為申請書必須有以下幾點說明:
1.目的與本次網界博覽會研究主題的介紹
2.我們的設計圖
3.所需要使用到廢棄課桌椅的數量
4.實作的日期
5.擔保:保證不會利用學校資源進行商業的行為

完成了我們的申請書後,我們也在12/12(一),向總務主任提出申請並獲得核准。
第 14 份報告寫於 2017-02-03 12:49:25 專題研究時數:24
標題 105/11/15訪談換工學徒阿丞哥哥與第三代接班人韓惠菁小姐
內容 日期: 105年11 月 15日
討論主題:阿丞哥哥的採訪和換工的意義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負責採訪:廖大元、張芳森
受訪者:楊捷丞、韓惠菁、陳文才
地點:陳彫刻處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張芳森、廖大元

此次工作內容:
平常做換工時都會看到一個哥哥再幫我們拍照紀錄,我們都叫他阿丞哥哥,蕙菁阿姨說阿丞哥哥是在網路上看到陳雕刻換工的諮詢,所以來到陳雕刻的換工學徒,我們希望能夠透過訪問他,近一步了解他和陳雕刻,我們也希望能夠問到到底換工的定義。於是我和大元先在教室想要問阿丞哥哥的問題可能會回答我們的問題,擬定後我和大元到陳雕刻訪問,經過訪問我們發現其實阿丞哥哥很文靜,不太主動跟他人說話,但是卻又會在旁邊幫忙。我們也問了蕙菁阿姨換工的意義,阿姨說現在有許多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取代了,他們不希望木雕這項技術在社會上消失,所以他們希望別人用自己的專長來換取這項木頭技術,並且可以讓木雕這項技術留在這個社會中。當天我們擬定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用一句話形容你的個性?
2:請問你大學時期的興趣是什麼?
3:請問你是如何知道換工的資訊?
4:請問為什麼喜歡木頭?
5:請問你已經來這裡多久了?
6:請問你覺得師父教給你最棒的技藝跟精神是什麼?
7:請你用一句話形容師傅的個性?
8:請問你未來想要從事哪些工作?



當天實況:
PART1
[關於換工計畫的靈感來源] --- {韓惠菁小姐的回覆}
換工計畫最主要的目的是做專長的交換,希望跟各行各業的專長交流,然後他們可以進一步認識雕刻這個產業或者是學習,或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幫他們呈現作品,我們也可以藉由他們的專長可能可以豐富陳雕刻,不一定是哪個部分,可能是有形無形都是可以討論的,看他們的專長是甚麼,像你們來跟我們換工,我們會想要知道你們的興趣或專長是什麼,那你們來這間店你們看到有什麼,你們可以幫助到我們,協助到我們的部分或者是我們一起討論也可以,當你們來這邊沒有明確的想法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討論或來這體驗,在那過程中再去了解,有交換內容的共識也都可以,當然如果在活動前置的部分,就可以先討論一個完整的可以交換的內容,到後面就不會像有些跟其他朋友來這邊換工,換到後來,他還是沒有想法,當我們有需求找他的時候,詢問的時候,可能會忙於自己的工作,可能會延誤,變成說他得到自己想學的但是我們請他協助的部分又沒辦法達成,我們這個活動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交流,希望可以跟各行各業多認識,讓人家來認識這家老店,感受雕刻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沒有把這件事情看的這麼重,還是以交流的心態在辦這個活動,其實交換的內容從來不是等值的,如果你喜歡這個東西他跟你的時間是長期的,交換的內容可以是分段分次,或者不同內容也可以,目的就是要跟各行各業不同專長的人做交流,讓這間店可以更活絡,讓認識這裡的人可以越來越多。

[當初為什麼會有換工這個想法?]
以前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就是店裡面臨店裡的經營需要做轉型,我們也想要透過任何的形式,讓認識這裡的人更多,除了透過活動社群或教學,各種面向的我們都想嘗試,那時有思考到打工換宿,我們覺得這個想法其實是非常好的,我們想說很少人會用木雕,來做一個交換的行為,我們也覺得近幾年大家對木器的體驗好像越來越有興趣,我們覺得不要以付費的形式,讓這個活動更有意義,讓更多人想要參與的話,或許可以用換工的方式進行,也許可以試試看,就開始了。

[為什麼會有Comma這個品牌出現?]
COMMA在英文的意思是逗點,希望人們在忙碌的腳步中,停下來用木器去體會生活,讓生活感到是溫暖的。品牌是一開始在創意市集擺攤的,後來為了要延續這間老店。以前的逗點其實是單純的逗點,現在則是有一個樹苗,他的意思是代表我們是從一棵老樹長出的樹苗。其實一開始逗點是粉紅色,因為攤子擺的是偏可愛的作品。但現在是偏墨綠色的,跟木頭較接近。

經過這次的採訪我們發現了幾個有趣的地方,我發現阿丞哥哥是一個很木訥的人,回答我們問題時也都回答的很簡短,師傅也說他是個很認真的學徒,做事都很細心 ,同時我也很佩服阿姨竟然能夠模仿國外的打工換宿想出換工這個點子。

[Comma熱銷木頭小貓的靈感由來]
其實一開始是因為希彥叔叔(她的老公)家有養貓,因為就是比起其他動物的姿態還多,其實這個產品是無意間開發出來的。那時我們切出貓的各種姿態,還不知道要幹嘛時,我們剛好要文具禮品展,我們就把這堆貓帶過去。當時我們只是把它放在其他產品前面,結果隔壁攤的設計師玩一玩,意外地開始疊小貓,我們才發現他可以這樣堆疊。叔叔在開發產品時都會先找個有趣的東西畫起來,在慢慢摸索這個產品可以做甚麼,我們也沒有想到這隻小貓會這麼紅。


PART2
{換工學徒阿丞哥哥的訪問}

您的大名?
楊捷丞。
請問您如何定義換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可以做專長的交換我們有辦一個活動,希望跟各行各業的專長。
您讀什麼科系?
資訊管理。
為什麼想接觸木頭?
以前就喜歡木頭,學木頭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您如何得知換工的資訊?
朋友和我憶起在網路上看到。
大學時期的個性?
我不外向,我不太喜歡講話,我的朋友有限。
您換工時需要做什麼事?
帶小孩,擦工具,掃地,雜事都要做,像以前的學徒
換工多久了?
一年,全職:AM9:00~PM6:00,兼職:不一定,有事情我才來。
請問您的生活費如何處理?
員工有薪水,身分和普通換工不一樣,算是工作夥伴。
(大元先分享自己的故事)
阿丞哥哥我很好奇,你第一次見到師父時,你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和藹可親的老人家,好相處的長輩。
阿丞哥哥您覺得在陳雕刻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師傅的細心,以前師傅做的東西都是賣給日本人,他們很嚴格,所以作勢要很細心,他們
也很珍惜木料木材,會做到很細緻
您覺得陳師父有沒有什麼癖好?(舉出老師傅的例子)
師傅喜歡批牛仔布料的圍裙。
聽阿姨說你現在已經是兼職的工作夥伴,那請問你對未來有有什麼想法與嘗試?
做皮革,皮包類似的......。
為什麼想做皮革?
有興趣,有時間,想做一些不同的東西
你覺得這次的換工對未來向雇主介紹自己時會有加分的地方嗎?
不太會,但是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複合式材質就不一定。
請問師傅覺得阿丞哥哥是哪一種員工?
勤勞且有耐心的孩子,對學習吸收快,他熱愛木頭,如果他想深入去研究的話她很容易就
能夠上手。
阿丞哥哥與一般年輕人不一樣的地方?
應該沒什麼不同吧。
你覺得阿丞哥哥最值得稱讚的是什麼?
他有珍惜木頭的想法他知道木頭用掉就不會再回來,因此很細心很珍惜,這種態度很值得稱許。


第 13 份報告寫於 2017-02-03 12:43:40 專題研究時數:36
標題 105/11/05木湯匙雕刻實作
內容 日期: 105 年11 月 05日
課程主題:木湯匙雕刻實作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技術指導與教學:陳文才師傅
課程時間:4小時
紀錄: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紀錄總整理:羅佳羚老師

今天的是我們第一次透過換工換取師傅教導我們體驗基礎木彫的工具與實際做出木湯匙,大家都帶著興奮的心情,今天終於可以摸到平時採訪時看到師傅在使用的工具。兩點前我們陸續抵達,見學習桌上擺放了一副一副的工具以及木頭,桌面上擺放著兩張砂紙,一張是粗的一張是細的,還有三把刀具:斜口刀、平口刀、圓口刀,一枝鉛筆、木檔板、湯匙木頭原型。
教學步驟:
1.師傅拿出湯匙所使用的木頭---白木,並向我們介紹白木式材質比較軟的木頭,因此比較適合我們這個年紀的孩子
2.首先拿出鉛筆在湯匙上畫一個小圓,在湯匙邊緣距離0.2mm處在畫一個圓,中間的圓是湯匙的底部,邊邊的記號是最後要打磨的範圍
3.接著,利用圓口刀把湯匙的凹槽挖出來,這個步驟要非常小心,不然挖得太開心的話就有可能挖穿木頭
4.翻到湯匙的背面,利用平口刀和斜口刀把直角削掉,並且重複這個動作,讓湯匙背面出現圓弧狀,
5.用鉛筆畫出你想要的湯柄造型,使用線鋸機切割出自己要的造型,接著使用斜口刀修飾自己的刀柄
6.最後先使用較粗的砂紙打磨整隻湯匙,在使用細的磨砂紙修飾整體
7.使用電動鬃毛機做最後的打磨即完成
學習發現
即使使用比較軟的木頭,對我們來說還是有點困難,我想是因為我們沒有經驗的關係。在刀具的握法上也有一定的方式,並須將刀具靠在中指,並且利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因此刻一段時間下來,其實手指會開始發痛,當時師傅為我們準備了透氣膠帶,讓我們纏在手指上避免我們的皮肉和刀柄過度摩擦而受傷。線鋸機的使用也是令我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體驗,線鋸機就像裁縫機一樣,底下有一個腳踏板,踩下之後線鋸就會開始上下來回動,木頭靠近就能夠順利切下,師傅手拉著我們的手一起完成,雖然過程中有一點點害怕,但是看到成品後覺得實在是太神奇了!!這次的學習,原本以為湯匙是一件很簡單的作品,沒想到我們還是花了將近五個小時才完成,每一個小細節都要很仔細的去雕琢,差一點點都會過頭,作品就毀了,在湯匙柄的設計上,也要考量到切出來的立體概念,會不會太薄以至於使用上容易斷裂等等的考量,不簡單,但是完成後卻有滿滿的成就感。
第 12 份報告寫於 2017-02-03 12:25:58 專題研究時數:36
標題 105/11/01換工計畫進度說明與檢核
內容 日期: 105年 11月 01日
討論主題:換工計畫進度說明與檢核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郭盺涵

檢核內容:
換工項目與負責人
1.手繪陳彫刻處導覽手冊:郭昕涵、吳宜鳴
2.3D列印陳彫刻處室內模型:廖大元
3.陳彫刻處地板書介紹:呂貫慈
換工協作小助理:張芳森、賴怡蓁

1.導覽手冊的形式討論
(一剛開始選擇哪幾種,請分析)
(試做後,請分析這兩種的優缺點,最後的決定哪一種,為什麼)
原本我們選了幾種繪本如:紐哲書、手錶書、三明治書、六面魔術書等。最後我們經過一番討論我們決定先扭折書與六面魔術書。最後選擇的方法是由我與搭檔郭昕涵一人做一種書,最後再來比較。成品出來了,我們最後選的是扭折書。因為六面魔術書他要一直不斷地翻轉,容易使人頭昏眼花。那為什麼要選擇扭折書呢?因為扭折書屬於較容易理解的類型,較清楚頁數。於是我們最後就決定扭折書了。

2.內頁排版討論(左右兩邊如何決定內容,這些內容為什麼重要,想傳遞什麼裡面或訊息?)
一開始我們並沒有甚麼思緒,但後來我們想到,由新舊的對比引人到一種對稱的意境。其實一開始是因為我們想到陳雕刻,於是我們就專注在陳雕刻上面,但隨著我們討論,慢慢想到有COMMA這一號的店家。後來又想到陳雕刻可以代表舊的過去;則COMMA可以代表新的事物。最後就已對比定案。



第 11 份報告寫於 2017-02-03 12:07:51 專題研究時數:28
標題 105/10/28第一次採訪整理
內容 日期: 105 年10 月 28日
討論主題:第一次採訪整理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採訪者:賴怡蓁、呂貫慈
紀錄:郭盺涵、廖大元、吳宜鳴、張芳森

專訪整理:
師父好,我叫賴怡蓁,你也可以叫我怡蓁。
師父好,我叫呂貫慈,同學都叫我貫貫。
今天我們兩個要訪問一些問題,但,在訪問前,我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我們採訪後,需要整理逐字稿,所以。我們要錄音,可是需要你的同意
師傅:OK!OK!當然可以。
刻湯尺的那一天,師傅您告訴我們有丁蘭尺和魯班尺這兩個尺寸。我們回到學校,有量了學校的課桌椅尺寸,長在魯班尺是義,丁蘭尺是官。寬在魯班尺是本,在丁蘭尺是丁,這樣算不算是好的尺寸?
師傅:
魯班尺和丁蘭尺各代表什麼意思?
魯班尺大多用來量陽間的物品。丁蘭尺大多用來量陰間的物品,例如:神主牌、墓碑…。
每一種物品有沒有吉祥尺寸?例如:董事長桌或是工作檯…。
師傅:董事長桌的尺寸大多是魯班尺中的財,因為希望發財賺錢。
做這行久了會不會一眼看出物品的尺寸?
師傅:尺寸只要差一點,意思就會改變,所以為求準確都還是會隨身攜帶尺去量。
雕刻時有無特別禁忌?例如:醫院不能拜鳳梨或吃鳳梨酥,因為怕太多人生病。學校的學務處或輔導室不能拜旺旺,因為那些地方大多都是有一些事情的學生需要去的。
只是物品的諧音,師傅不會去特別去忌諱這些事,但不知其他同業有無特別去忌諱這件事。
在雕刻宗教類的物品時,有無特別吃素,或者其他要注意的地方?
師傅不會對此有所迷信。
做雕刻業有無職業傷害?
隨著年紀的增長,那些問題可能會慢慢地出現。
藝術感如何培養,書法平時有特別練習嗎?
要有點天份,加上後天的練習,才會容易上手。
會不會因為陳雕刻的字特別,而有顧客指定上門?
台中藝術先驅王水河(寫電影海報)(寫廣告設計),他就是老顧客之一。
之前門口有停一輛白色小貨車?他的用途是甚麼?
小貨車是家裡的車,有時候要載貨去給客人,還有時候,全家人會搭乘小貨車出去玩。現在小白貨車停到新光三越附近。
如果和同業比起來,覺得最自豪的地方是甚麼?
有些同業不能把自己的字拓印在匾額上,所以師父最自豪的地方是自己寫的字能拓印在匾額上。
師傅您從小看師公雕刻或者是他和顧客的互動,你覺得你能向他學習的是什麼?
客人覺得作品夠好了,他還是把作品做到更好。做不完時不會硬接訂單。
以前都幾點營業,幾點休息?
早上七點營業,下午一點休息,晚上六點吃飯,晚上十二點休息
附近有甚麼戲院?
東海戲院、成功戲院、東平戲院、安由戲院(布袋戲)、五洲戲院、台中戲院、金馬戲院(歌劇)、華南戲院、森裕戲院、金成戲院、日新戲院(舊名:新舞台)(有重建過)、鼎泰豐華(樂舞台)、中森戲院、文樂戲院、國際戲院(舊名:可能是天外天戲院)、南台戲院。
師傅喜歡哪間戲院?
其實是看片子,靠近市中心的戲院首輪片較多,陳雕刻附近的戲院二輪片較多
師傅喜歡看的片子是哪一種 ?
洋片\動作片(百戰榮歸)(看了7、8遍)
電影有無分級?
沒有,是因為之前的年代比較保守,不太會播那種片子,不是說管的比較嚴。
紅眠床上面的雕刻?
有時候上面刻的花紋,只有皇帝可以刻五爪(前四後一)
去紅點有看到觀音菩薩的雕像,可能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
藝術品不能一直拼命的做,那尊佛像是有時間才做。
雕刻的重點是?
要專注,下刀要很準。
假如雕錯會被罵嗎?
何止會被罵還會被打,以前的師傅很兇,第一個原因是不能浪費,因為他肯讓你刻表示你有那個能力可以去刻,意思是師傅已經認可你的能力可以做這件事。以前要學一樣技藝真的很不簡單,是看你的態度和用心程度。
魯班尺和丁蘭尺各代表什麼意思?
魯班尺大多用來量陽間的物品。丁蘭尺大多用來量陰間的物品,例如:神主牌、墓碑…。
每一種物品有沒有吉祥尺寸?例如:董事長桌或是工作檯…。
董事長桌的尺寸大多是魯班尺中的財,因為希望發財賺錢。
做這行久了會不會一眼看出物品的尺寸?
為求準確都還是會隨身攜帶尺去量。
雕刻時有無特別禁忌?例如:醫院不能拜鳳梨或吃鳳梨酥,因為怕太多人生病。學校的學務處或輔導室不能拜旺旺,因為那些地方大多都是有一些事情的學生需要去的。
只是物品的諧音,師傅不會去特別去忌諱這些事,但不知其他同業有無特別去忌諱這件事。
在雕刻宗教類的物品時,有無特別吃素,或者其他要注意的地方?
師傅不會對此有所迷信。
做雕刻業有無職業傷害?
隨著年紀的增長,那些問題可能會慢慢地出現。
藝術感如何培養,書法平時有特別練習嗎?
要有點天份,加上後天的練習,才會容易上手。
會不會因為陳雕刻的字特別,而有顧客指定上門?
台中藝術先驅王水河,他就是老顧客之一。
之前門口有停一輛白色小貨車?他的用途是甚麼?
小貨車是家裡的車,有時候要載貨去給客人,還有時候,全家人會搭乘小貨車出去玩。現在小白貨車停到新光三越附近。
如果和同業比起來,覺得最自豪的地方是甚麼?
有些同業不能把自己的字拓印在匾額上,所以師父最自豪的地方是自己寫的字能拓印在匾額上。
師傅您從小看師公雕刻或者是他和顧客的互動,你覺得你能向他學習的是什麼?
客人覺得作品夠好了,他還是把作品做到更好。做不完時不會硬接訂單。
以前都幾點營業,幾點休息?
早上七點營業,下午一點休息,晚上六點吃飯,晚上十二點休息
附近有甚麼戲院?
東海戲院、成功戲院、東平戲院、安由戲院(布袋戲)、五洲戲院、台中戲院、金馬戲院(歌劇)、華南戲院。
師傅喜歡看的片子是哪一種
洋片\動作片(百戰榮歸)
紅眠床上面的雕刻?
有時候上面刻的花紋,只有皇帝可以刻五爪(前四後一)

(接著陳文才師傅帶著我們看了店裡存放的雕刻作品,並且一一介紹,這次的專訪就告一段落,我們也約定了接下來向陳師傅學習活動的時間:

11/05木湯匙雕刻學習
11/29第二次專訪
12/17第三次專訪/木盤雕刻學習
第 10 份報告寫於 2017-02-02 19:32:00 專題研究時數:40
標題 105/10/25第一次專題採訪陳彫刻處
內容 日期: 105 年 10月 25日
主題:第一次專題採訪陳彫刻處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受訪者:陳彫刻處 第二代傳人 陳文才師傅
紀錄:賴怡蓁、呂貫慈
討論內容:
我和貫慈擔任這學期網博小組第一次採訪學校附近的老店-陳雕刻處,我們和老師練習了好多次,直到真正採訪完師傅要整理採訪稿的時候,老師借我們手機,是因為在那天的採訪的時候老師有問師父可不可以錄音,師傅很大方,所以很快就答應了,師傅真的是幫了我們很多忙呢!
我們在整理採訪稿時。認識到了陳師父的爸爸-陳師公,我們有問了師父有關於師公的故事,師父告訴我們施工其實是個很有型的人,因為師公留了一口絡腮鬍,而且穿搭也非常的有品味,師公都穿著白西裝在工作,師傅就接著跟我們說師公穿成這樣是因為他覺得應該要重視工作。我們問的這些問題是有原因的,例如:會不會因為陳雕刻處的字特別,而有顧客會指定上門,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做的匾額上面都會自己刻字上去,然後在自己再貼金箔上去。

採訪後記(心得):
這次專訪的搭檔是怡蓁,我覺得這次的專訪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我們居然是第一組,原本以為會是有經驗的學長姊,但老師說,學長姐也是這樣磨練上來的,因此要我們第一次就上場,第二個挑戰是因為是雙人訪談, 因此和搭檔的默契就很重要,我和怡蓁至少去找老師五次,一次一次越來越熟練,雖然四年級的研究方法中老師已經跟我們介紹了訪談法,我們也知道訪談技巧有哪些,但是實際上場時,還是不免感到非常的緊張,特別是當天在訪問師傅的時候,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師傅會回答什麼,所以臨場應變也很重要,因為除了原先擬定好的稿子之外,追問的技巧也很重要,還好其他的組員也都適時的提出一些關鍵的問題,幫忙我們紀錄,果然是團結力量大啊!

我和怡蓁從師傅口中了解過去的職人對於工作的敬業態度,甚至在服裝上也都有特別的偏好,例如陳師傅的爸爸,他就特別喜歡穿白色西裝,陳師傅說他爸爸也是因為很重視外表,在那個時候算是一枚大型男,所以也留了一口落鰓鬍,有一種藝術家的氣質

我們了解到過去中區有非常多家雕刻店,全盛時期幾乎整條街都是木雕行,但是很少有像陳雕刻處這樣除了匾額之外另外還接受客戶許多不同木雕或木工的訂單,像是過去糕餅業很興盛,因此我們也可以在這次的展覽中看到陳雕刻處雕刻的餅模,陳師傅也說曾經有義大利的牧師來訂做耶穌的雕像,甚至有佛像的訂做,我們很好奇做有關宗教類的作品是否有哪些禁忌,師傅告訴我們,專心一志就是最好的工作態度,因此沒有甚麼特別不行做的事情,雕刻木頭就像跟木頭對話一樣要用心感受,刻出來的東西才會有溫度和特別的手感。
第 9 份報告寫於 2017-02-02 18:58:18 專題研究時數:30
標題 105/10/18報導寫作的形式探究
內容 日期: 105年 10月 18日
討論主題:報導寫作的形式探究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廖大元
討論內容:
1.採訪的整理與一般作文有什麼不同?
2.採訪整理和新聞報導寫作一樣嗎?
3.什麼是報導寫作?

 在上次課程結尾的時候,老師出了一個作業給我們,他請我們在下一次上課時,帶一份三天內的新聞報導和一份雜誌中人物專題採訪來。
老師問了我們上面三個問題,當然我們一剛開始認為只要是報章雜誌裡出現的文章應該就是新聞,也可以稱為報導,因此認為沒有什麼不同
  老師請我們先看每日的新聞報導,再挑閱讀一下自己帶來的雜誌專訪報導,老師問我們說:「各位同學,在閱讀完文章後,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兩種寫作方式有一些不相同的地方?」

的確,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發現了新聞寫作的特點:
1.立即性的,因此使用的是倒三角形的寫作方式,會把重要的人事時地物清楚地描述在新聞的開頭
2.只講重點,標題更是一大重點,因為大部分閱讀新聞的時間都是利用早晨短暫的通勤時間或者吃早餐的時刻,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快速且大量的消化新聞,標題有時候就會決定我們是否要繼續深入閱讀的關鍵。

至於專題報導的寫作形式我們發現有以下幾種寫法:
1.將整個採訪的內容都記錄下來,意思就是把所有的問答都記錄下來,這種方式叫做逐字稿、把採訪的過程記錄下來,並且濃縮成幾百字的人物專訪
2.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採訪過程由不同的主題整理成許多的部分,並且在每個部份的最上面加上標題,而標題就是把整個部分的內容的重點濃縮成一句關鍵話,讓讀者大約了解這個部分大概想要敘述什麼。
老師說:「這些撰寫方式都各有好壞,但我不太建議在撰寫人物專訪的時候,使用逐字稿的方式,因為逐字稿通常十分攏長,比較不會吸引讀者的興趣,反之,最好的撰寫方式是使用分派部分的方式,因為用一句話就點出重點或是問問題,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也能讓文章變得更有趣。」而專題報導正巧和新聞寫作的文章結構相反,把最有內容的東西放在後面,只會在前面把問題拋出,真正的結論或內幕,會到文末才出現,如此可吸引讀者看完這篇報導。


課後省思:
這堂課我們都得到了一個結論,不管事人物專訪,還是探查報告,都盡量使用這種方法,就能使報告有趣又好玩,雖然說逐字稿比較不建議,但在撰寫採訪稿的時候,逐字稿能夠忠實呈現當時的狀況,許多正式的研究都會採取逐字稿整理的方式。
寫手必須先觀察,觀察什麼呢?以我們專題研究為例子,我們採訪後或者進行換工討論後,必須整理我們的討論筆記,那麼在寫之前我們要觀察的就是我們這一趟訪談過程中所看到的,聽到的,甚至是聞到的,以各種感官覺察到的事實,它屬於一種研究筆記,因此詳實是重要的,情感的描述也是重要的,必須要讓讀者感受當時的氛圍,這樣的寫作方式就會是很成功的專題寫作。
第 8 份報告寫於 2017-02-02 14:09:58 專題研究時數:30
標題 105/10/11文獻資料討論/古代度量衡的實測與魯班公發明的器具
內容 日期: 105年10 月 11日
討論主題:文獻資料討論/古代度量衡的實測與魯班公發明的器具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賴怡蓁
討論內容:
我們各自查了資料,發現古代和木雕業有關的紀錄是營造法式,魯班公的書籍中也有許多木作法式和工具的介紹,另外令我們非常感興趣的還有度量衡,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張利用身體來進行估量的圖片單位也是中國古代的單位,我們上了維基百科查詢了一下,各朝代的單位對應至今天的公制單位換算出來的結果不太一樣,因此我們想要探究這張圖表裡面的人物比較接近哪個朝代的人。

第二個是營造法式,《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特點是單位著標準化,以材作為建築度量衡的標準,其實目前也經常聽到木雕師傅使用材來描述雕刻作品的大小。裝飾與結構的統一、嚴格施工管理都可見過去的嚴謹,我們後來也讀到,所以要把很多營造法式固定下來主要的目的是怕有人偷工減料,因此制定此法則。
全書共計34卷分為5個部分,而我們在木雕行看到的匾額應屬於第八卷---小木作制度三裡面的:牌。
在營造法式第十二卷中所描述的是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這裡的雕作多半指的是我們在比較大的匾額四周所看到的雕畫,裝飾等,在鉅作制度中,有一篇是在講{就餘材},主要是再說剩餘的木材能夠拿來做其他的用途,因為木頭取之不易,因此善用餘材也是一名工匠應該有的基本常識。
另外我們曾經看過陳師傅拿出一種叫做文公尺的工具,他說這是魯班發明的',上面有一些文字代表吉祥的意思,還有另外一種尺叫做丁蘭,是用在祭拜祖先的殿堂只用的尺寸格式,因此我們也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

營造尺一尺分為十寸,根據九宮數字配色原理,其中一、六、八、九為吉利數,而且與白色相關的數字吉利。古代匠師依此可判斷建築的凶吉。建築尺寸單位以寸為準,所以建造房子時,構建尺寸尾數應盡可能是尺中的吉數,均用一、六、八數,俗稱「壓白」。
見門光尺,其尺間分八寸,尺上分別寫有「財、病、離、義、官、劫、害、吉(有的書中把「吉」字換為「本」字)八個字。」「財」即財錦榮昌,「病」即災病難免,「離」即表示人分離,「義」即表示家有孝子,「官」即表示家有貴子,「劫」即表示會有禍患,「害」即表示會被盜侵,「吉」即表示家將興隆。頭尾的「財」、「吉」最好,第四「義」、第五「官」為吉。

當天我們也測量了我們自己的課桌椅尺寸:
桌面的長寬:
高度:
第 7 份報告寫於 2017-02-02 12:55:10 專題研究時數:30
標題 105/10/07研究架構與分配接下來的工作期程 第一次訪問準備的歷程
內容 日期: 105年10月 07日
討論主題:第二次換工計畫討論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呂貫慈
討論內容:
在討論完所有換工計畫的細項之後我確定了研究主題,於是整理出了我們這次的專題架構,我們的研究架構分為五大項。分別是:
1陳彫刻處的介紹:陳文才師傅的訪問,產業的興衰。
2.舊城的新聲:陳雕刻的傳承與創新(COMMA品牌的誕生)還有他們的展望和想像、換工學徒阿成哥哥的採訪。
3.換工與學習:我們的換工學習、校內廢棄課桌椅改造(木工的實作)。
4.雕刻的歷史起源:雕刻業守護神—魯班、度量衡、雕刻業的考古
5.推廣:將我們社區裡的這項傳統工藝的老店介紹給全校師生認識

我們與陳師傅約定好了第一次正式採訪的時間在105/10/25(二),這一次的專訪由我和怡蓁負責,這次的專訪主題是雕刻的日常,大家共同討論了幾個問題:
1.首先,因為我們之前去討論換工的時候,師傅曾和我們提過魯班尺、丁蘭尺的故事。所以我們回學校時測量了課桌椅的尺寸,我們發現魯班尺上有4個字【才、義、官、本】,丁蘭尺也有4個字是【病、離、劫、害】,但不知道這樣的尺寸及不吉祥,是不適合學生。於是我們問了以下這些問題:
1.「請問師傅,學生使用的課桌椅,吉祥尺寸是什麼?」
2.「請問魯班尺上的那些字代表什麼問題?」
3.「每種物品有沒有特定的吉祥尺寸?」

再來,我們想到了許多行業幾乎都會有禁忌、職業傷害。例:醫院拜拜不能拜旺旺、鳳梨等,不然生病的人會越來越多。洗碗工每天手都要接觸到那些洗碗精,久了就會變成富貴手。所以,我們就在猜雕刻業會不會也有什麼禁忌與職業傷害吧!於是我們也討論出以下這些問題:
1.「請問雕刻業有什麼禁忌?」
2.「在雕刻有關宗教類時,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禁忌?」
3.「請問師傅做木雕業這一行有什麼職業傷害?」

最後,我們想要了解陳彫刻處過去店裡工作的景況與故事,所以我們為了更了解詳細的內容,擬定出了下列問題:
1.第一代當初怎麼會想要開始從事雕刻業
2.過去中區的彫刻業景況
3.過去陳師傅爸爸在工作上的堅持與平時工作的景況
4.「藝術感如何培養,書法平時有特別練習嗎?」
5.「會不會因為陳雕刻的字比較特別,而有顧客指定上門?」
6.「以前門口經常會停一輛白色的貨車?它的用途是什麼?」
7.「如果和同業比起來,覺得自己最自豪的地方是什麼?」等問題。
第 6 份報告寫於 2017-02-02 12:22:33 專題研究時數:21
標題 105/10/4 第二次換工討論
內容 日期: 105年10月04日
討論主題:第二次換工計畫討論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換工討論對象:陳文才師傅、韓惠菁小姐
紀錄:吳宜鳴
討論內容:
今天是第二次到陳彫刻討論換工的內容,今天依舊是個大好的天氣。我們一群人到了陳彫刻處,這次我們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了。由於上次的拜訪我和昕涵都沒有帶畫來,所以這次老師叫我和昕涵都要帶畫來或是畫冊。這次我帶的是得過獎的創作,及我的畫冊,昕涵則是帶他平常的畫冊。我們剛亮出來的時候有點擔心作品風格不被接受,不過師傅和阿姨一看到就覺得很喜歡,老師在課堂中有請我和昕涵可以先構思好我們想要製作的DM風格以及呈現方式,因此我們當天也很快的向阿姨描述我們的構想:
1.以陳彫刻處Comma的文創商品木頭小貓作為導覽主角
2.場景是中區舊城
3.人物對象:來到舊城的旅客
以一種小貓帶領舊城旅客走入巷弄內老店的概念來呈現陳彫刻處的介紹。
因此接下來的採訪內容以及我們換工實作的課程,都是我們用來認識這家老店的一個重要方式

大元所負責的3D列印部分,主題已確立為室內的模型製作,因此當天向陳彫刻處確認了許多小細節,例如空間裡面有這麼多東西,需要精確的畫出每一件項目嗎?因為3D列印品單件所需要的列印的時間至少都是一小時左右,因此需要事先規劃好每一次的進度。這個部分惠菁阿姨說,主要要呈現空間中的大項目,例如目前是改以工作室的規劃,因此需要呈現出來到店裡上課的空間概念,還有一個部分是阿姨希望一定要做出來的,就是陳彫刻處的門面,因為陳彫刻處和街坊兩頭的房舍比起來還是保有舊時的特色。

這次的換工討論完畢後,我們確立了我們接下來的工作:
1.大元帶領芳森學弟一起測量陳彫刻處裡面的物件,再利用等比縮小進行繪圖
2.昕涵和宜鳴進行設計稿的擬定
3.貫慈和怡蓁準備第一次的採訪行程


第 5 份報告寫於 2017-01-31 12:47:24 專題研究時數:30
標題 105/09/30陳雕刻展在紅點文旅
內容 日期: 105年09月30日
討論主題: 參觀陳彫刻展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帶隊老師:羅佳羚
紀錄:廖大元
地點:台中紅點文旅
討論內容:
由於這個星期陳師傅隨著兒子和媳婦一同到日本參展,我們趁這個禮拜的空檔,為了讓學弟妹更認識陳彫刻處,老師在網路上看到紅點文旅正在展出陳彫刻的作品,而且是免費的,打了通電話確認之後,我們就帶著相機和筆記本前往紅點文旅,一進到展場,就會自然的跟著動線走,原來是因為紅點文旅善用了倉庫殘缺的部分,展場是一個三角形的空間,人們一進去就會自然地沿著走,讓我再一次的了解到空間的奧妙,陳彫刻也用了這個空間,做出了時間的分隔,一開始,都是第一代始祖 --- 陳珍師傅開店時期的照片,還掛了幾尊神像,觀世音菩薩身上掛的佛珠,居然也是手刻出來的,實在令我佩服,接著就到了現在,其實,陳雕刻處有經過一次的改造,現在看到的模樣,已經是改造過後的了,有了第三代的加入,為這家老店注入了新生命,也對未來有了新的想法,第三代自創了一個品牌 --- COMMA,也讓大家看到了老店的新價值,陳彫刻本身也在做出改變,他們開始接課程,教別人如何做出湯匙和盤子,我們也有去學習過,看著師傅平時工作的樣子,再看看傳統木雕業逐漸沒落的樣子,讓人覺得十分不捨!

後記與討論:
老師當天要我們仔細看在現場的作品,並且去思考一些問題:
1.彫刻用的木頭常見的有哪些材質呢
2.過去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木頭用具,但是現在卻比較少見?
3.陳彫刻處在轉型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哪些困難呢?
4.對於轉型,陳文才師傅的想法是什麼呢?對於自己的孩子想要接手這家店,心情是喜悅的還是參雜著憂愁呢?
5.關於職涯規劃,陳師傅對自己孩子的期望與期許,以及第三代原本對自己的生涯規劃

接著我們在上課時討論了未來想要做的工作我們六個人都希望能夠留在台中工作我們也上求職網自己查自己想要做的工作,然後看自己如果想要應徵工作必須具備的條件,像是我,我未來想要做的工作是要當廚師而必備的條件是
1.設計菜單,以西式料理為主
2.依據餐單準備相關的食材
3.將食材清洗並做簡單的處理備用
4.根據顧客的點單進行烹調
5.清理以及保養設備,而其他的條件是學歷必須要高中職以上,就讀科系要是餐旅服務學類等等。想到我們想要留在台中工作,也易邊想到為什麼當初希彥叔叔也就陳雕刻的第三代為什麼想要接手這個事業,我們覺得當陳師傅聽到自己的兒子要接手家裡的事業時一定感到很開心,他一定也感到很緊張,畢竟要將快要沒落的事業轉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很佩服希彥叔叔的是他竟然能把木雕這項產業轉型成文創商品真是厲害。
老師說,要去採訪別人之前,我們自己得先做好功課,從一個小小的展覽也可以發想出很多問題可以深入訪問陳師傅。
第 4 份報告寫於 2017-01-31 12:35:57 專題研究時數:30
標題 105/09/20 第一次換工正式討論
內容 日期: 105年 09月 20日
討論主題:第一次換工正式討論(遞交履歷表)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換工對象:陳文才師傅
參與討論與指導:韓惠菁小姐(陳雕刻處第三代)
討論地點:台中中區陳彫刻處
紀錄:吳宜鳴

討論內容:
今天遞交我們設計了自己的履歷表,想給師父看,那時我的情緒是交雜的。我們剛踏入陳雕刻時我目不轉睛的往裡面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之前四年級時我來跟現在我來時不一樣了。我看到了兩個人出來迎接我們,一位長得很和藹的阿姨,另一位則是人高馬大的哥哥。我原本不認識他們,但經過幾次的採訪,我漸漸得知阿姨是陳師父的媳婦,另一位則是來換工的阿丞哥哥。一走進們感受到了無法形容的溫暖,即使當天很冷,我的心依然被融化了。當天我們有去陳彫刻找師傅討論換工的內容。宜鳴是拿畫畫去換工的,大元則是用3D來換工,那時昕涵是用烘焙(烤了餅乾請師傅吃)。惠菁阿姨很感謝昕涵的用心,他解釋道陳雕刻處目前在木刻實作時所使用的點心是長崎蛋糕,原因是過去師傅工作之餘下午茶就是長崎蛋糕,因此他們會希望來這裡體驗木雕的客人,也能感受當時工作的景況。宜鳴換工的才藝是繪畫,想幫陳雕刻作一個DM。惠菁阿姨指出其實有很多設計系的學生幫陳雕刻作DM的部分了,但是她說她想看大人的畫風與小朋友的畫風,有甚麼差異的地方,所以我就通過了。之後是大元的3D列印,大元原本要作工具的3D列印,可以在陳雕刻處出去展覽的時候展出,但阿姨說其實他們覺得出去就直接帶工具展出就好了。這時阿姨就建議大元可以畫陳雕刻內部的裝潢,展出時就可以讓別人知道陳雕刻的內部長甚麼樣子。於是大家都有了大概的架構了。

省思後記:
大元:第一次換工討論,老師先帶我們思考換工是什麼,我們都一致認為是要用自己的才能換取師傅的才能,但是小學去換工並不簡單,因為我們的技能說不定別人已比我們純熟,像我就被退件了兩次,但後來我還是選擇了3D列印為換工技巧,我覺得這次的換工給我們大家很大的震撼,除了要知道如何行銷自己之外,還必須思考什麼才是對彼此換工最有利的部分,如果只是一位的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別人不需要也是枉然,因此很感謝老師帶我們一起挑戰這個任務。
昕涵:原本以為是我的餅乾烤的不好吃,但是聽完阿姨的解釋才知道原來連點心都是有巧思的安排呢!不知道下次我們來學習木雕時會不會吃到傳說中的長崎蛋糕,真是期待!!
第 3 份報告寫於 2017-01-31 12:25:11 專題研究時數:30
標題 105/09/13換工計畫討論
內容 日期: 105年 09月 13日
討論主題:換工討論與履歷製作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廖大元
討論內容:
由於在上次的課堂中我們決定參加陳彫刻處的換工計畫,從他們的宣傳品中我們理解到的是利用自己的專長去交換木雕的學習,因此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究竟能夠用什麼專長來換取學習與研究採訪呢?
老師要我們想想自己平時的才藝或能力,有的人提出自己的繪畫能力、網頁設計能力、英語能力、3D列印技術、烤餅乾、泡茶等。老師要我們說服自己的這項能力是能夠給陳師傅在工作之餘帶來一些方便或好處的。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看了幾種履歷的格式,希望我們透過履歷的方式來說明自己的換工計畫:
宜鳴:繪畫能力(能夠幫師傅設計一些手繪的傳單或者價目表之類的)
昕涵:烘焙(提供師傅每一次換工的小點心與工作之餘休息的糧食)

因此我們擬定了一個計畫,能夠在第一次到陳彫刻處談換工時,能夠讓對方清楚了解我們希望和他們合作的模式和動機:

研究的目標:
1. 我們社區裡的鄰居
2. 是一家傳統技藝的老店
3. 是一家有特色的店
4. 我們曾經採訪過
5. 復興傳統的雕刻技術
6. 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項技藝
7. 學習能向師傅學習簡單木工技能,進而可以改造生活中的廢棄物


我們希望訪問到的:
1.創業的歷程
2.陳雕刻的理念
3.想要傳承什麼樣的木雕精神
4.手工雕刻與機器雕刻的差別
5.傳承的過程中遭遇那些困難?如何解決
6.為什麼會從事這個行業,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如何解決?
7.是否覺得越來越少人想要學習木工?
8.木工沒落的原因?
9.最擅長哪方面的木工
10.最得意的作品有哪些?為什麼。
11.除了目前的教學課程之外,未來還有甚麼特別的規劃嗎?
12.以前流行的木工家具和現在的家具有什麼差別
13.平均做一項作品所需花費的時間

資料:
1. 創店時期的照片
2. 三代老闆的照片
3. 失傳作品的照片
4. 設計圖
5. 木工秘笈(參考書之類的)

專長交換:
1. 烤餅乾、整理資料
2. 3D繪圖
3. 手部按摩
4. 顧眼保健的養生茶
5. 漫畫


這一次上課老師要學弟妹選組別,一組是我的3D列印組,一組是一鳴和昕涵的繪畫組,芳森和賴怡蓁選了我這一組,選完了組別,老師叫我先教一些基本的3D技巧給他們,我花了20分鐘把所有的功能都講解了一次,其實當時很緊張,因為要教一項技能本來就不簡單,加上剛開學和學弟妹沒甚麼交集,所以就變得很緊張,還出現結結巴巴的狀況呢,之後我叫他們回家找一樣家裡的東西,把它用3D畫出來,我也想了一樣東西,準備下次討論,下一次的課堂中,我一一檢視了他們的作品,都是用一般的圖形勾勒出來,這就和我一開始的情況一樣,我和他們說,要善用切割和組合,就能做出一個比較漂亮的作品。

省思後記:
第一次換工討論,老師先帶我們思考換工是什麼,我們都一致認為是要用自己的才能換取師傅的才能,但是小學去換工並不簡單,因為我們的技能說不定別人已比我們純熟,像我就被退件了兩次,但後來我還是選擇了3D列印為換工技巧,我覺得這次的換工給我們大家很大的震撼,除了要知道如何行銷自己之外,還必須思考什麼才是對彼此換工最有利的部分,如果只是一味的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別人不需要也是枉然,因此很感謝老師帶我們一起挑戰這個任務。
第 2 份報告寫於 2017-01-24 16:21:27 專題研究時數:40
標題 105/9/9陳彫刻處相關的報導蒐集
內容 討論主題:陳彫刻處相關的報導蒐集討論主題: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郭昕涵

討論內容:
在蒐集陳彫刻處相關的報導與資料後,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報導內容都差不多,我們的整理如下:
1.陳彫刻處的起源:
陳文才師傅是陳彫刻處第二代師傅,打從娘胎就接觸雕刻,陳雕刻處不同於其他傳統雕刻店,走市場派經營路線,所以什麼都刻,他認為雕刻與雕塑不一樣,雕刻是減法,不能重來,因為工業化而沒落,現在第三代則自創一個文創品牌COMMA,並舉辦了換工計畫。
2.陳雕刻處過去的光景:
過去中區有許多木雕刻行,現在只剩下一兩家而已
3.彫刻作品的簡單介紹
4.未來的展望


換工計畫這個詞讓我們很好奇,那就是用自己的專長和師傅交換木彫刻的技藝,於是我們大膽決定參與這個換工計畫,希望這次的專題能夠有別與以往只是單向的去汲取他人的經驗與知,用我們的專長來交換學習雕刻以及專題研究的機會,來完成一個與之前別人都不一樣的研究


當天各自向同學報告整理好的報導:
郭昕涵、張芳森:COMMA的Facebook與blog
吳宜鳴、呂貫慈:查詢新聞:八十年木雕老店逆境求生傳統工藝結合文創說故事、我是木雕達人- 臺灣故事島
廖大元、賴怡蓁:查詢影片:2015創意閱讀作品 《流傳三代的彫刻手藝與溫暖 陳雕刻處》 、

第 1 份報告寫於 2017-01-24 15:13:24 專題研究時數:36
標題 105/09/02研究主題初探與討論
內容 討論主題:研究主題初探與討論
參與人員:郭昕涵、吳宜鳴、廖大元、呂貫慈、賴怡蓁、張芳森
指導老師:羅佳羚
紀錄:郭昕涵
討論內容:
我們2016年網界博覽會的研究主題是台中舊城,我們走遍了台中舊城的歷史地景,了解了台中發展的歷史。在我們做完了這個研究之後,老師要我們想想下學期的研究主題要做什麼。我們發現,台中舊城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地方。大家提出了三個主題:中區再生基地(舊城新生的新創者)、台中舊城裡的老店、3D列印(創客中心),討論後,我們發現台中的創客中心都離我們學校太遠了,而舊城新生的新創者之前也採訪過不少了,於是我們決定了台中舊城裡的老店這個主題。
再來就是要決定要哪一間老店。我們四年級曾經走訪過學校附近的老店,像是:三民疊蓆行、陳彫刻處、巧新玩具行
。這時老師告訴我們陳彫刻處現在變得有點不一樣了,這句話引起了我們的興趣,決定要來研究並更深入了解陳彫刻處,並且向師傅學習雕刻。因此,老師要我們分頭回家找有關於陳彫刻處的資料。
郭昕涵、吳宜鳴:陳彫刻處臉書或其他社群媒體的介紹
廖大元、呂貫慈:陳彫刻處相關雜誌或新聞報導整理
賴怡蓁、張芳森:陳鼦刻處相關電子或電視媒體採訪影片整理
沒有資料